赵炳南(1899—1984),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京城皮外科四大家之一,也是北京中医医院皮科创始人。 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一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为中医学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
1912年,开始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1920年,赵炳南自设医馆开始行医,曾任当时北京市中医公会外科委员等职。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3年他被聘为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中医顾问等。赵炳南先后担任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务,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及其外科学会及皮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长,曾为我国末代皇帝“溥仪”一周治愈“疖肿”,为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方先生”治愈“带状疱疹”。担任过北京首都医学院中医系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市人大代表及全国人大代表等要职。赵炳南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实践他从事皮外科专业60余年,晚年则专门致力于皮肤病的治疗与研究,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纵观赵炳南对皮肤病的治疗,不难发现,中医整体观这一指导思想贯穿其治疗的全过程。他生前经常讲:“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一定要牢记皮肤病多是形于外而发于内的”。因此,他非常重视对脏腑的辨证。在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对湿邪与热邪尤为重视。他认为,治湿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根本,治热则是治疗皮肤病的关键。
1975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系统介绍了赵炳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该书共收入病种51个,病例137例,还介绍了3种特殊疗法和行之有效的验方、常用方。此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6年,北京市第一所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诞生,赵炳南积极参与医院建设,创建了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并将自己的药品、医疗器械等无偿捐献给国家。
赵炳南赵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更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勤奋好学,桃李满天下。“燕京赵氏皮科”也随之诞生,重多弟子传承赵老经典名方,《赵老百方集》大致分为十法:疏风解表止痒法、养血润肤止痒法、清热凉血泻火法、活血破瘀软坚内消法、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法、健脾除湿利水法、清热解毒杀虫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法、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扶正法、和解疏肝理气法,十法中又分支为:凉血五花汤,凉血五根汤,除湿止痒汤 ,麻黄汤,荆防汤,多皮饮(以皮达皮),赵老第一汤清热除湿汤,除湿胃苓汤,健脾润肤汤,健脾除湿汤,解毒凉血汤,神应养真汤,袪湿健发汤等等上百个汤剂,针对不同皮肤病拥有诸多个性化治疗汤剂。
特别是以刘志勇主任为代表的团队,得到了赵老派系的真传,刘志勇主任传承了“赵老百方集”中所有治疗皮肤病的经方验方,作为“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传承人,刘志勇传承赵老治疗思路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皮科治疗风格,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在擅用“赵老百方集”的核心思路的同时,配合《经方》源头上调整体质,平衡阴阳,阴阳平衡即免疫平衡,免疫平衡即皮肤病得以源头治疗。刘志勇主任不断和学生强调,要想成为一名卓越的皮肝科医生必须懂得:“异病同治,知常达变”只有掌握了病机,坚持原则,又能随机应变,才能从源头破解皮肤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难题。刘志勇主任强调:“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一定要牢记皮肤病多是形于外而发于内的”。因此,他非常重视对脏腑的辨证。在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对湿邪与热邪尤为重视对脏腑辩证,他认为治湿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根本,治热则是治疗皮肤病的关键。他的治疗方案既有胆识又有策略,特别是在治疗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皮肤病,他主张运用西医的检测手段结合中医特色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也因此被患者誉为“皮肤卫士”。
刘志勇主任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获得“中国-罗马尼亚中医文化交流使者”荣誉称号,“中医百强榜精选口碑好中医”“2019年度患者最满意的医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协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皮肤学科分会中医专委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优秀论文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与美容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理事”“抗议英雄”“优秀教师”互联网+中医医疗领域百强榜 中医擅长十大病症 银屑病TOP5,互联网+中医医疗领域百强榜 最受关注top100医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余篇,主持完成院局级课题数余项,主持在研院局级课题数项。刘志勇主任熟练运用“赵老百方集”的同时擅长结合中医特色医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个性化专属治疗,以其深厚的医学功底,精准的诊疗技术和全面的康复理念,帮助各类皮肤病患者重获新生。